星期六, 八月 26, 2006

摸爬滚打话澳洲武术

澳大利亚是个人口只有两千万的移民国家,十个澳大利亚人里却有四个是移民或者新移民,徜徉在悉尼墨尔本的街头,许多不同服饰不同肤色的人擦肩而过,是风景也是风情,历来他们也以这种多元文化状态并存而自豪。

移民们为这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带来了新文化,也给它注入了新的活力。谈起朝鲜的“跆拳道”,日本的“空手道”和中国的“少林功夫”“太极拳”,许多黄头发蓝眼睛的澳大利亚人都面带崇拜之情,有的甚至参加这样的民间团体受过专门的训练。自从悉尼奥运会以后,武术比赛有可能成为2008年奥运会比赛项目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因此,这些个东方武术运动项目也逐渐被酷爱体育运动的澳大利亚人所重视起来,例如,他们每年举行的NAS?澳大利亚全国武术明星赛,就是一个各路武术明星云集的盛会。

参加这一盛会的“武林高手”小的还不到六岁,年纪大的有五六十岁,他们来自澳大利亚七个州人数近千人,这些选手多半都是在一些武术协会或民间团体的组织下来参赛的,但要获得这一全国武术明星赛的入场券却并不容易,因为此前还必须参加过各州一轮轮的选拔积分赛,因此,在12月6日的开幕式上,看见他们举着州旗一个个昂首挺胸自豪地走进悉尼奥林匹克运动中心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毕竟,武术这一运动对于“洋人”来说,是“舶来品”,总觉得他们动作刚劲有余而柔韧不足,观看过他们比赛的东方人,都免不了要说,怎么觉得“别扭”!但是,在澳大利亚裁判的眼中,也许武术这一具有审美性质的体育运动,就需要点这样凶巴巴的劲道,于是,各门派选手配合动作节奏,纷纷给自己的套路添加了些许作料,光那“嘿”“哈”,还有类似的声响就不下十种,在偌大的体育馆里此起彼伏。“跆拳道”和“空手道”倒也罢了,但令国人称奇的是,原本以静制动,玄机深奥的中国太极拳,到了此地,为了迎合澳大利亚风味,也不得不在暗暗发劲的同时,“嘿哈”声声,让人匪夷所思的同时,又免不了平添几分理解!这就好比,都是红烧肉,但在湖南放干豆角,而到了江浙放梅菜一般,入乡随俗。

虽说可以理解诸如此类的声响动静,但是,看见他们“大杂烩”也般地把“太极拳”“少林拳”还有“跆拳道”“空手道”等等套路同台竞技时,却是怎么也不能理解的了,这些运动项目具有可比性吗?因为它们的技术动作,姿态要求水准等等都不尽相同啊,但是他们确实在一起比试,也不知道裁判根据什么样的规则给他们亮分。有个在新加坡练了七年少林拳的小伙子,一出场亮相,身手果真不凡,动作干净利索,在一片澳大利亚观众的叫好声中,人人都以为他会拿走一个奖杯,但谁料得,他却败给了几位表现平平的“空手道”,令人大跌眼睛,不禁被澳大利亚裁判弄糊涂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也可以让人理解,因为说是武术比赛,实则百分之九十的参加者都是“跆拳道”和“空手道”选手,他们显然对这方面的研究做了很多,许多裁判本身就是这些运动项目的教练,估计只有少数裁判潜心研究过中国武术,并能领略其中的哲理和神韵,但大部分裁判也只是看看新鲜而已。

可见中国武术要在澳大利亚发展壮大起来确实需待时日,这也许不光是迎合他们的口味,“嘿哈”有声就算了的事情,也许,需要的是更多的优秀华人武术团体登台亮相,一浪推一浪,让他们充分认识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
感叹之余,也不由让人钦佩澳大利亚推崇东方武术的精神,显然,他们还在摸索,但也不怕磕磕碰碰,有争议,有疑问,有矛盾,有乱七八糟的许许多多声音,他们并不胆怯,如果一直在往前走,路就会变直变平,也许,一直走进2008年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场馆呢,和中国的,世界的武术高手一起同台比试。到那时,真希望,他们和真正的中国武术面对面地对话,这一定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新想法新观念的。
(春城晚报体育版专栏稿)

没有评论: